
一、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ZUI为严重的X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为了X防御和减轻所造成的损失,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气象保障能力,迫切需要实现对气象灾害的综合、立体、连续观测,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多要素微气象实时监测系统一种基于互联网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多功能、全自动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土壤墒情检测和预警系统、光伏气象监测和光功率预测系统、河流水位监测和水位预警系统、湖泊海洋水质监测和分析系统、公路交通气象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等。气象实时监测系统适用于风向、风速、雨量、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太阳辐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多个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现场监测。系统可自动采集气象监测数据,通过GPRS无线网络平台传送至气象监测中心服务器,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到各气象监测站的实时气象监测数据。
二、设计依据
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三、功能特点:◆24小时不间断监测,可在线实时24小时连续的采集和记录监测点位的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雨量等各项参数情况,以数字、图形和图像等多种方式进行实时显示和记录存储监测信息,监测点位可扩充多达上千个点◆嵌入式数据采集器是系统的关键部分,它由 CPU 、模拟测量通道、数字测量通道、智能通讯口、数据存储器、以太网接口、电源、防雷保护等装置组成。该系统能够准确的采集数据并及时上传,提供智能判断是否报警,并主动上传报警信息。它可支持 Ethernet、有线及GSM/GPRS 无线等各种通信方式,X地解决了设备安装的地域问题,提高了组网的灵活性◆系统异常报警 ,报警方式包括:现场多媒体声光报警、网络客户端报警、电话语音报警、手机短信息报警等。上传报警信息并进行本地及远程监测,系统可在不同的时刻通知不同的值班人员。◆实时监测 ,强大的数据处理与通讯能力,实时在线远程查看监控点位的温湿度变化情况,实现远程监测。◆可扩展性 系统设计时预留有接口,可随时增加减硬软件设备,◆易维护性:多要素微气象实时监测系统可对远程数据采集终端执行相应的远程操作命令,包括远程参数设置,远程控制、远程数据抄收、远程终端复位、远程终端软件升X等。◆强化资源整合 梳理了气象监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制定数据采集规程、标准化体系与接口技术规范,建立集中存储、共享、分发水务数据的公共数据平台,为决策和业务系统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LED电子屏目前在气象部门使用主要有室内和室外两个方面:室内主要用于显示气象观测仪器设备采集的实时观测数据,根据天气情况显示各种预警信息;室外主要用于向公众发布预警信号、预报服务产品。经过对气象部门气象信息处理系统开发技术的调研,结合大连地区气象部门现代化气象事业发展的现状,介绍了室内LED电子显示屏的应用,其气象业务人员掌握各种实况信息,提高业务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水平。
四、技术参数:
名称 | 技术指标 |
工作电压 | DC12V |
供电方式 | 太阳能及高性能聚合物蓄电池 |
通信方式 | 3G/GPRS/CDMA |
数据通道 | RS485透明传输 |
风速探测 | 测量范围:0-60米/秒 测量精度:±0.2米/秒(当风速在0~5米/秒范围内) |
风向探测 | 测量范围:0~360°全方位,无盲区 准确度:±3° 度 |
温度探测 | 测量范围:-40~+70℃ 测量精度:±0.3℃ 典型值 |
湿度探测 | 测量范围:0-100% RH 测量精度:±2% RH典型值 |
气压探测 | 测量范围:50-1100 HPa 测量精度:±0.5HPa (25℃) |
五、使用范围:
多要素微气象实时监测系统适用于森林、草地、农田、沙漠及城市等各种下垫面环境,广泛应用于中科院、林科院、农科院、气象局及各科研X域,对区域碳、水循环过程的研究,作为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CO2、H2O和能量交换信息的X手段,为分析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评价陆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为大尺度、长期和连续的科学研究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