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名称:气象综合观测业务系统,城市气象综合观测业务系统,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一、概述:城市气象综合观测业务系统一种新型的地面自动观测集成系统,系统基于CAN总线,由中心站计算机、软件和各种分采集器组成,各测试点的测试数据通过无线通讯直接上传到监测后台,大大节省了环保部门监测成本,提高监测效率。具有积木式扩充特点,X立性好,稳定性高、信号衰减小,适合多点多要素方式监测.杭州迈煌科技公司研制了集数据查询、统计计算、报警监控等于一体的数据管理软件,软件具有可扩性好、功能完备、运行稳定、界面友好等特点。
目的:对环境、能源、水资源、交通、高性能建筑和碳排放监测展示的要求,进一步细化生态环境指标以及新增高性能建筑的要求,如节水、节能以及室内环境等,X终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智慧展控平台监测指标体系。
二、技术参数指标:
1、大气观测:
PM技术参数:
测量范围:0.3~1.0、 1.0~2.5、 2.5~10微米(um)
量程:0~500ug/m3
计数准确率:50%@0.3um、 98%@≥0.5um
称准体积:0.1升(L)
响应时间:≤10秒(s)
风速参数:测量范围:0-30m 0-60m(可选) 分辨率:0.1m/s 测量精度:±1m/s
风向参数:风向范围:0~360°/16方位 分辨率:1° 测量精度:±3°
TSP参数:测定范围:0.01-10000ug/m3 检测灵敏度:0.01ug/m3; 测量精度:±10%
温度参数:测量范围:-30~70℃ 分辩率:0.1℃ 准确度:±0.3℃
湿度参数:量程:0~100%RH 分辨率:0.1%RH 准确度:±3%RH
噪声参数:量程: 30~130dB 频率范围: 31.5Hz~8kHz 准确度: ±1.5dB噪声
2、水质监测:
水温、pH、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磷、总氮
3、土壤监测:
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电导率、土壤PH
4、其他配置:
摄像机:室外网络红外高速球,采用高性能处理器,高效、稳定,水平360度连续旋转,垂直90°,双滤光
片自动切换,IP66防护等X,支持有线/3G无线网络传输。
供电系统 AC220V 或 太阳能供电
通讯系统 RS485,GPRS,以太网等(选配)
三、城市气象综合观测业务系统建设原则:
(1)集约化原则
充分利用新区现有资源,不做重复建设。机房和服务器等硬件应由本项目提出需求,由新区信息中心统筹安排;数据传输设备设施尽可能利用已有设施;经评估后可利用的监测设施或数据,以共享数据的形式纳入本平台工程。
(2)实效性原则
智慧展控平台的作用不仅仅是做展示用,更应为新区规划、城建、环保、交通相关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撑,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信息支持。
(3)可扩展性原则
由于受到项目开发建设进度的制约,以及技术前沿、时间紧迫、投资有限等因素的影响,本工程无法也不宜在全区内铺开建设。因此本工程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可扩展性,包括在软件架构设置、机房和IT设备等方面。
四、城市气象综合观测业务系统特点:
1、实现了24小时候全天候实时的在线监测。
2、为了提供准确的大气、水质、土壤信息,可连接多种传感器采集信息并远程传输至中控室。
3、设定了报警管理,X限后向X的手机上发送短信,及时预警,提高实时监测的X性。
4、外部电源和通讯系统出现的临时故障不影响数据采集,通讯恢复后可自动下载延误传输的数据;永久断电不丢失已采集存储的数据。
5、支持多种尺寸彩色液晶和LED户外显示屏等实时显示数据。(户外显示屏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
6、实现数据的存储管理,对监测点的数据图形展示,曲线分析,X限X标报警统计等,为监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五、系统建设依据:
1. 《X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2. 《X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
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2014年5月)
4. 《智慧深圳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5年)》(2013年9月)
5. 《民用建筑能耗数据采集标准》(JGJ/T154-2007)
6. 《公共建筑能耗远程监测技术规程》(JGJ/T285-2014)
六、典型应用:
1、区域自动站
2、水文监测站
3、各类气候站
4、空气质量检监测站
5、用户自定义的各类气象自动观测站
七、综合气象观测本身是一种发展的理念、发展的方向,城市气象综合观测业务系统是一种新的定位,体现在设计、运行保障、数据管理、应用以及观测系统建设效益评估等具体环节中。X气候观测系统(GCOS)的观测系统发展理念,是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提出的,它不是简单的、不加X化设计的组合系统,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系统。
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就是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就是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实现气象观测自动化。建设布局合理的现代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新中国几代气象人不断追求的目标。在推动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强调建设速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相协调,要推动布局合理、技术X、装备精良、运行稳定、保障有力、满足需求的中国特色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建设。